025-52816006
邮 箱:328750080@qq.com
手 机:13917802777
电 话:025-52816006
地 址:南京市建邺区嘉陵江东街50号4幢611室
这是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中的经典解说词,曾被网友们评为“味觉唤醒彩铃”。这句话的演绎者,著名配音演员李立宏,也因其细腻的情感,朴素的态度,醇厚又饱含力量的声音被网友评为充满“人味儿”的声音表演艺术家。在B站上,是否为李立宏配音,是评价一部纪录片能否称为“佳作”的标准之一。
这是现在短视频平台上非常容易听到的一句解说词,或是成熟男士的声音,或是迷人御姐的声音。总之,它能以一种“机械感”且“魔性”的表达形式,快速穿透耳膜,直入脑海。即便不经意读到,都可能让你想起曾经伴随它出现过的画面。
两句声音解说,虽然在传播意义上都达到了辅助画面完成信息传递载体的任务,但其背后的生产形式却正经历着重塑式的变革。AI配音的出现,为曾经需要逐字打磨、反复调试的传统配音行业带来全新的挑战。技术层面的更新,如同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了行业积弊,也撕开了新的可能。
1927年,在《爵士歌手》的放映厅里,观众第一次听到演员的声音从银幕里“流淌”出来。在此之前的默片时代,需要依靠演员表情和肢体语言才能传递的情绪,通过声音的载体有了更全方位地展现,这种形式,也让电影从单纯的“视觉艺术”升级为“全感官叙事”表达。
不过早期的配音作品是“奢侈品”,受限于技术,一部电影的配音可能需要整个乐团同步录制,另外,如《乱世佳人》中费雯丽的娇嗔、《卡萨布兰卡》里亨弗莱·鲍嘉的低沉,这些经典声线背后,需要录音师用磁带一帧帧拼接。直到20世纪90年代,影视工业化的迅速崛起,这些情况才迎来彻底的改变。
技术的提升也促进了艺术层面的升级,如动画电影《宝莲灯》,制作团队邀请了徐帆、姜文、陈佩斯等当时已经很有名气的话剧演员为角色配音。这些“非专业配音演员”用极具颗粒感的声音,把沉香的倔强、三圣母的温柔、二郎神的阴鸷,成功刻进了观众的记忆里。同时也让更多人意识到配音不再是单纯辅助画面的“技术补丁”,不再是“让角色开口”的工具,而是“让角色活过来”的灵魂。
同一时期,电视艺术的发展,带动广告行业快速扩张,急于在市场上“推陈出新”的广告人们同样发现了声音的“标签价值”。90年代末,某奶粉广告启用一位嗓音清亮的男声,“宝宝的第一口奶”一句富有温暖感的中频声线广告词,让品牌认知度一路飙升。从此,“男神音”“御姐音”“治愈系声线”也成了广告公司的标配,而演员声音也开始具备“品牌资产”属性。有业内人士回忆:“2008年前后,找个好配音演员比找明星还难,好的广告配音能卖出百万身价。”
那时起,国内的配音行业走进一段黄金发展时期,一方面商业电影及广告的制作量实现裂变式增长,另一方面专业配音人才的稀缺也使配音演员的薪酬水涨船高。即便很多高校纷纷开设了影视配音专业,向市场陆续输送了大批年轻人才,又或者如互联网上“胥渡吧”等配音社团通过恶搞经典影视配音,吸收一大批“配音表演”爱好者,但源源不断的市场需求,仍使配音演员在整个影视工业流程中“炙手可热”。
至2016年,短视频平台开启爆发式增长,商业广告、知识科普、剧情短片的内容供给量达到日均50万条,到2023年前后,这一数字已增长至日均2.5亿条。而这一时期庞大的市场需求下,配音行业的发展却缓慢了起来。
为此作者采访了多位从业者,拥有12年配音经验的糖小白(化名)说:“节奏太快了,过去一部电影,可能会通过电影院、电视、MP4播放器看好几遍,甚至几十遍。看得多了,听得熟悉了,自然思考的就多了。为了能让人记住,即使是配一句台词,都可能几十次上百次的打磨。现在短视频就十几秒,看一眼就过去了,看完这条还有无数条。就这十几秒的功夫,信息还是爆炸式出现的,配音是否够艺术性,人们根本来不及在意了。”
北漂7年,坚持热爱配音事业的军叔(化名)说:“他们太卷了,遇见个活先报个低价,干的人多了,也开始抢活,也是,现在啥人都能来干配音了,都说会说话的就行,可在这个行当能说好话那没点功夫能行?”
在与另外多位从业者的探讨后,作者感觉到,至少在这一阶段,如何使配音技术更符合时代的需求,如何从艺术维度提升技术价值,已经被大部分行业“新”人开始思考。
当整个配音行业正以行业自驱性的技术升级淘汰低端“产能”时,AI配音以打破次元壁的形式闪电登场。如果说传统配音是“手作匠人”的作品,那么AI配音更像是“智能工厂”的不间断量产。它甚至用技术手段把“声音”从“艺术创作”还原为“信息传递工具”的原始状态。
现在,手机应用市场里能下载的AI配音生成工具已不下百种,随机点开其中一款,输入一段文本,选择目标音色(如“温柔女声”“沉稳男声”),设置语速、语气参数后,点击生成,不到30秒的时间,一段自然流畅的配音就完成了。整个过程不再需要录音棚、录音师、不需要沟通修改,更不需要配音演员的参与了。
某MCN机构的负责人坦言:“我们给素人博主配解说,以前找配音长期合作,配得好点要3000元/小时,一等就是一大天,现在用AI生成,效率提升10倍不止,成本几乎降为0。”
拥有多年商业广告配音经验的张磊说:“更不缺人了,过去干这行都是挑活干。现在,你看我这一个微信群里都有几百号人,一个活发出来一群人抢着试音,活都被抢没了。”
辞职多年在家专门做线上配音的王苹果(化名)说:“原来还有钱少的,别人不愿意干的还能接过来做一做,苍蝇腿也是肉,现在苍蝇腿都找AI了,我还用过AI直接生成发给甲方,人家直接满意通过了。”
某种意义上来说,AI配音的“降本增效”对于整个行业几乎是颠覆性的变革。过去请一位配音演员,需要谈档期、付定金、反复修改,至少1天才能出片。现在用AI工具,立等可取。尤其是对短视频时代的中小企业主们,“3分钟出片”每天投放海量内容已是行业共识,AI技术则完美解决了种种痛点。尽管,会被网友吐槽配音机械,内容冰冷。但在许多中小企业主眼里,AI配音至少能够保证“标准化”,同一形式的配音反复出现用户耳边,品牌的记忆点也能有不错的提升。
市场数据印证了这一点。艾瑞咨询2023年报告显示,国内AI配音市场规模已达45亿元,年增长率超过120%。在短视频配音领域,AI的使用率从2021年的18%飙升至2023年的67%。某广告配音公司业务员透露:“之前合作的大部分中小企业的老板,都投奔AI配音了,即使天天发微信问候,也根本不会再考虑用我们。”
相比以上更颠覆的,还有曾经被视为“行业壁垒”的“声音标签”,正在被AI消解。得益于TTS(文本转语音)技术的迭代,如谷歌推出的WaveNet,通过深度学习模仿人声的波形特征,让合成声音接近真人。国内厂商如科大讯飞、百度飞桨的TTS模型,已经能模拟出“感冒时的沙哑”“醉酒后的含糊”等细节,甚至可以根据一段线秒录音,克隆出高度相似的声纹。
过去,“男神音”可能指某几个特定配音演员的声线,现在,AI可以直接生成如“吴彦祖声线”“胡歌声线”又或是“任何偶像的声线秒的参考音频,技术上就可以一键实现声线模仿。某广告公司的创意人员:“我们接了个美妆广告,客户点名要像杨幂那样的声音,用AI生成的效果比找真人模仿还像,成本还只是线。”
面对这种弥漫整个行业的“集体焦虑”,多数从业者并没有“躺平”而是积极选择应对之策。近三年,互联网上“配音大师课”的广告渗透到多个角落,学习技术,提升艺术创造能力一时间成了原本挣扎在行业“中间层”从业者的共识,毕竟AI还没有取代更讲究“情感表达”的影视配音圈层,跟随“大师”成为“大师”或许是拯救自身的曙光。
但学习之路也并非一条坦途,作者采访了一位报名过多处“大师课”的,甚至可以说是有过代表作品的青年配音演员叶夏(化名),她说:“一期怎么也要几万块,就是去老师的棚里跟棚(录音棚),能看到人家录得多精彩,但锻炼的机会只能凭运气了。大部分的时间能录到‘群杂’(影视制作中,表现环境的人群性背景音)就很不错了。也不能说人家圈钱,毕竟咱确实看着人家录了,你要说锻炼,这种也不知道能锻炼到什么,你要说机会,那就听天由命吧。”
经过与多位有过报名经验的从业者探讨,发现很多人面对的情况几乎相同,不过大部分人依然信心满满,对于成为“大师”,不仅是对爱好的忠诚,也认定是对自身发展的期待。
技术总是在解决旧问题的同时,制造新问题。市场上,当AI配音的“标准化”成为标配,呼唤“差异化”的声音也开始回归。这不仅带给许多配音演员从业的希望,也为技术大佬们提供了新的方向。TTS又开始迭代了。
新一轮进化技术大佬们瞄准了从“准确”到“真实”,从“模仿”到“共情”。2022年,谷歌发布了一个名为“悲伤的AI”的实验项目,AI通过分析人类哭泣时的声纹特征、呼吸频率、停顿规律,生成了一段“失去宠物”的独白。这段配音没有华丽的技巧,却让测试者中38%的人产生了“真实的悲伤感”。近两年,国内厂商更进了一步,某公司的“情感TTS”系统,可以通过文本关键词自动识别情绪类型(如“愤怒”“惊喜”“犹豫”),并调整发声时的共振峰、基频、语速等参数,让AI的声音带上“情绪的颗粒感”。
这种进步,让AI配音开始渗透到曾经“不可替代”的领域。过去,演员的原声可能因为口音、台词功底不足被替换,但现在,AI可以“修复”原声了,消除口误、调整语速,甚至模仿演员的声线年上映的电影《宇宙探索编辑部》中,导演孔大山就用了AI技术。将演员的同期声与AI优化的版本混合,既保留了表演的真实感,又提升了台词的清晰度。
更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对“原声电影”的呼声越来越强,很多导演开始强调“现场收声”,更有演员主动要求“用自己的声音演戏”,因为他们相信,真实的呼吸声、喘息声、哽咽声,比任何配音都更有感染力。
短剧行业的“逆袭”也耐人寻味。这个以“低成本、快节奏”著称的领域,曾被认为是AI配音的“重灾区”,用户评论里曾高频出现“声音太假”“像机器人念词”等声讨。现在,平台也开始鼓励创作者“用真人配音”,甚至推出“配音补贴”方案。好的声音,也正成为短剧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但这些恰好也表现出,无论是技术迭代,还是行业升级,人们对于“好的声音”的追求,仍旧是目标方向。即使AI配音真正实现技术性突围,但本质上还是一场“技术对人性的致敬”或许它从未想过取代“有灵魂的声音”,而是在解放重复劳动的同时,让真正的“艺术表达”获得更多空间。
回望过去。1940年,迪士尼推出动画长片《幻想曲》,其中《魔法师的学徒》片段由配音演员唐纳德·迪金斯演绎。他的声音里既有学徒的慌乱,又有魔法的神秘,至今仍被奉为“配音教科书”。这不是因为迪金斯的声音多特别,而是因为他用声音构建了一个“可信的世界”,观众相信,这个声音背后真的站着一个手忙脚乱的学徒。
这或许正是配音的终极使命吧,用声音创造“真实感”。它不是简单地“说话”,而是“成为另一个灵魂”。就像徐帆为《宝莲灯》里的三圣母配音时,会在录音棚里观察母亲哄孩子的样子,把“温柔”拆解成“语速放慢0.3秒”“气声多一些”。就像姜文为《宝莲灯》里的二郎神配音时,故意压低声音、加快语速,让这个“反派”多了几分“无奈的威严”。这些细节,是AI通过数据训练无法捕捉的“人性微光”。
技术史反复证明,工具越强大,人类独有的能力就越珍贵。摄影术发明后,绘画没有消失,反而诞生了莫奈的《日出·印象》。计算器普及后,数学教育没有消亡,反而更注重培养逻辑思维。AI配音崛起后,配音行业的核心价值也不会褪色,它依然是“用声音传递情感,用情感连接观众”的艺术。作者猜测,AI更不会消灭配音行业,而是让行业摆脱“体力劳动”的桎梏,回归“艺术创作”的本质。而至于会衍生出哪些全新的艺术流派,值得我们共同期待。(完)
(原载于微信公众号“新瞰见”,作者:谢佳豪,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文中部分受访者已化名)
Copyright © 2025 九游(南京)娱乐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备案号:苏ICP备20220155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