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5-52816006
邮 箱:328750080@qq.com
手 机:13917802777
电 话:025-52816006
地 址:南京市建邺区嘉陵江东街50号4幢611室
7月22日,第三十二届北京国际广播电影电视展览会(BIRTV2025)主题报告会在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举办。会议围绕BIRTV2025主题——“全媒体 超高清 强智能”展开。在BIRTV2025主题报告会上,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秘书长韩强代表学会正式发布了《2025年中国影视新技术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一是按照影视产业链所涉及的技术,对包括影视摄制、音频、传输、放映、终端以及云计算等支撑技术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全景式呈现了新技术在全产业链上下游的应用状况;
二是突出展示了这一年多影视行业高新技术应用情况,重点分析了超高清、人工智能技术、沉浸式技术(AR/VR/XR/全息投影)等高新技术创新应用态势;
三是重点详述了新技术跨界融合的场景应用,尤其是在文旅、文博、车载、体育等领域的跨界应用;结合详实的行业数据、广泛的产业调研、详尽的案例分析等系统全面地梳理过去一年多影视新技术发展特点,展望影视发展新趋势。
《报告》介绍了我国超高清视频标准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已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超高清新创标准体系。超高清技术是贯穿广电视听端到端的全链技术体系,带动视听上下游的大型技术产业,包括视频采集、制作、传输、呈现、应用等产业链各环节都将发生深刻变革,并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投喂”海量优质语料,助力训练通用大模型,形成超高清与人工智能大模型双向赋能、互促共进的良性生态。
《报告》提到,目前全球范围内已有上百家LED虚拟拍摄工作室落地,国内也有多个虚拟拍摄工作室坐落于北京、上海、横店等地,数量还在不断增加。虚拟拍摄被广泛推广,虚拟制作技术为影视作品带来了更逼真的视觉效果、更丰富的场景变化和更高的制作效率。在AI加持下突破物理限制,虚拟制作技术不仅提升了影视制作的效率和质量,还降低了制作成本,拓展了创作空间,为视听内容的创新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报告》阐述了AI技术在影视行业的应用日益广泛,对内容生产和个性化推荐等环节产生深远影响。人工智能技术对影视产业的影响已超越工具层面,深入到创作理念、产业结构和文化价值的核心层面,正以“全链条渗透”方式重塑影视产业生态。
《报告》提到增强现实(AR)和虚拟现实(VR)技术的应用,让影视创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AR技术通过将虚拟元素叠加到现实世界中,为观众提供沉浸式的观影体验。VR技术营造封闭且沉浸式的环境,能使用户仿佛置身于另一虚拟领域。基于高拟真的视听反馈,VR技术能使用户全身心投入虚拟场景,显著提升其参与度与感知度,让观众身临其境地进入影视故事的世界,极大地提高了观影的沉浸感。
报告敏锐捕捉并呈现了这一年多来喷薄涌现的高新精尖技术浪潮。超高清、虚拟制作、人工智能、AR/VR、5G、云计算等技术的融合应用,正在重塑整个行业生态,推动影视行业数智化转型和产业迭代。影视行业通过不断加强科技自主创新应用,着力培育新质生产力,促使影视行业呈现更加多元化、创新性的发展。未来一段时间内,将表现出如下几点趋势:
超高清产业的建设与发展不仅指的是传统电视的超高清建设和相关设施的更新,而更多的是在全媒体发展变革下的“全域超清”,包括传播渠道、业务环节、节目内容生产工具上的“全域”。随着观众需求越来越碎片化,在报、台、网、微、端、屏各类传播渠道中,内容的分发也需适配电视、手机、平板各类屏幕尺寸及横屏竖屏等观看方式,而超高清内容在各类屏上的全媒体融合传播已成为主流趋势,这将为大视听发展变革提供广阔的实践空间。
随着超高清新创标准体系的持续完善与广泛应用,我国超高清视频产业将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在政策的强力推动、技术的不断创新以及产业链各方的协同发力下,超高清视频不仅将深刻改变人们的视听生活方式,更将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带动上下游产业协同共进,催生更多新业态、新模式。从家庭客厅到线上直播到线下体验,超高清视频将无处不在,为人们带来前所未有的沉浸式体验。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与成熟,影视数字化创作的应用场景变得更为广阔,从前期的剧本开发、中期的影视制作,再到后期的宣发营销,人工智能技术正逐步改变着影视行业的生产创作模式。
AI技术对影视产业的影响已超越工具层面,深入到创作理念、产业结构和文化价值的核心层面,更是影视行业未来发展的核心驱动力。AI通过算法优化、算力提升、数据规模扩大、多模态融合等持续迭代,驱动整个产业向“AI原生”进行根本性转型。这种转型将带来内容产能的爆发式增长,指数级跃升,这场效率革命远不止于做得更快更多,更重要的是将重塑内容从创意到触达用户的整个生产与分发逻辑,这意味着AI将深度嵌入创意构思、剧本生成、分镜设计、素材创建、特效合成、配音配乐等全链条,正以“全链条渗透”方式重塑影视产业生态。
裸眼3D、全息投影、三维声、高动态范围(HDR)、AR、VR等为代表的前沿新技术将推动视听体验的革命性升级。它们之间的融合应用将从根本上突破传统屏幕和扬声器的物理限制,颠覆观众对“观看”和“聆听”的固有认知,共同驱动视听体验迈向深度沉浸、多维感知和超逼真还原的阶段,创造前所未有的“临场感”与“真实感”,彻底改变人们消费信息、娱乐互动、学习工作和感知世界的方式,开启视听体验的全新纪元。
脑机接口、触觉反馈、气味模拟等技术的突破,将推动视听交互从“视觉+听觉”向多感官融合演进。这不是视听体验的简单补充,而是代表着交互技术的有机融合,视听交互将完成从“视听二元”到“多感官融合”的根本性演进。这不仅意味着我们的体验维度大幅扩展,沉浸感的指数级提升,更将彻底重构人机交互,模糊了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的感官鸿沟。未来游戏、电影、虚拟演唱会、主题公园体验将变得无比真实和震撼;远程全息通话可以结合触感握手、拥抱,共享虚拟空间中的气味和氛围;电商购物在线就可以“触摸”商品质感、“闻到”食物香气。最终实现以神经感知为核心、全感官沉浸为特征、虚实交融的未来交互图景。这不仅是技术的升级,更是人类感知和交互方式的一次深刻革命。
AI凭借其强大的生成式模型,能够创作出高质量的图像与场景元素,这些元素正越来越多地被融入影视剪辑工作之中,为影片增添了别具一格的视觉美学效果。与此同时,AI特效合成技术借助深度学习算法与计算机图形学原理,可将虚拟元素与真实拍摄场景进行天衣无缝的融合,通过精准的光影匹配、纹理映射等技术手段,打造出极具逼真感与视觉冲击力的画面效果,为影视创作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创意空间,提升了影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与观赏性。与此同时,AI 特效合成技术借助深度学习算法与计算机图形学原理,可将虚拟元素与真实拍摄场景进行天衣无缝的融合,通过精准的光影匹配、纹理映射等技术手段,打造出极具逼真感与视觉冲击力的画面效果。
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以及混合现实(MR)等前沿XR技术领域,影视剪辑技术与之深度融合,催生出一系列沉浸式的影视内容创作模式。通过运用创新性的剪辑手法与交互设计理念,能够构建出沉浸式的虚拟叙事空间,使得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仿佛置身于影片所营造的虚拟环境之中,可自由地进行探索与互动体验,进而获得前所未有的观影感受,推动影视艺术从传统的二维平面观赏向多维沉浸式体验转型升级。
当前,VR/AR内容创作工具正朝着专业化、精细化的方向不断发展成熟,越来越多的专业级工具开始支持 VR/AR 内容的剪辑与制作流程,为创作者提供了更为丰富、高效的创作手段。并且,随着相关技术的持续迭代进步,高质量的VR/AR 影视作品将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进一步丰富影视艺术的表现形式。此外,实时渲染能力也逐渐被引入影视制作领域,通过与剪辑软件的有机结合,能够实现更为复杂、逼真的视觉特效呈现,为影视创作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影视行业的未来竞争,将不再是特效、剧本、平台算法某个单一环节的比拼,而是全产业链协同创新能力的较量。在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5G/6G、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强力驱动下,内容创作、工业化制作、智能分发、沉浸式消费等核心环节之间,不再是割裂的环节,其界限也将日益模糊,将实现数据流、创意流、价值流将在全链条上高效贯通与实时反馈,将催生全新的工作模式、商业模式和内容形态,构建一个反应更敏捷、资源更优化、体验更极致的影视产业智能体。
视听将与文旅、教育、电商、金融等行业深度融合,形成“视听+”新业态。“视听+”并非简单的技术应用,而是视听产业作为新一代基础设施和体验引擎,向文旅、教育、电商、金融等广阔领域进行价值输出的深刻产业革命。这必将打破传统行业的固有形态,创造出以沉浸化、场景化、智能化、数据化为核心特征的新业态。如视听+文旅,利用视听技术弥补自然景观的季节性或天气限制;视听+教育,利用超高清视频与AR标注,实现师生间高效的远程协作与实践;视听+金融,在观看汽车评测视频的消费场景中无缝嵌入贷款、保险服务入口等;视听+车载,利用强大AI技术洞察用户,满足碎片化出行场景的精准需求,比如用户在手机/家中未看完的剧集、未听完的音频,上车后无缝续播,进度、设置完全同步,为每一位乘客打造独一无二的专属旅程。这种深度融合不仅将极大提升社会生产效率和用户体验,更将开辟出数量巨大的增量市场空间,重塑未来商业版图。能否抓住“视听+”融合机遇,将成为各相关产业在数字经济时代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影视行业必须时刻紧跟前沿技术发展的时代趋势,积极适应行业的快速变化与迭代发展,方能为广大观众奉献出更多精彩纷呈、品质卓越的影视作品,推动影视创意不断迈向新的艺术高峰。
Copyright © 2025 九游(南京)娱乐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备案号:苏ICP备2022015555号-1